医院党建论坛丨深刻理解“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之基
2023-09-28 14:31:00   来源:   评论:0 点击:

\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坚持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基本立场的鲜明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基本观点的创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
 
“坚持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鲜明体现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鲜明品格,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人民立场。
 
坚持人民至上,肇始于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精髓,赓续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成熟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发展于对新时代人民利益的现实分析。《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进入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等等,都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阐释和生动写照。
 
坚持人民至上,要落脚到增进人民幸福感上来。马克思、恩格斯摒弃单一的整体主义幸福的虚幻许诺,避开狭隘的个人主义幸福的可能陷阱,将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人幸福与人类解放的整体幸福统一起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类幸福的最高境界。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人民生活幸福安康是一切工作的目的,要在历史方位标定中,更加深刻地把握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需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坚持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新发展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物质资料生产是一切历史的前提,没有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就不可能有人类历史。马克思、恩格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基底,从“劳动”出发,提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的生产,指出后者是前者的关键和最终目的。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正是由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的。“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尊重劳动主体,指出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强调劳动价值,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同时,我们党注重改善劳动条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增强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以劳树德,以劳增智,培养新一代中国梦的建设者;注重激发劳动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神圣家族》中,批判了黑格尔辩证逻辑包裹下的虚无,揭开了唯心主义神秘的面纱,在确证物质第一性的基础上,肯定了意识对物质能动的反作用,使精神从虚幻转向现实。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一观点逐渐明晰。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物质基础,一切精神财富都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在夯实现代化物质的基础上,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引领人民精神生活,顺应人民精神文化新期待,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合力。
 
“坚持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灵活运用
 
在倾听人民呼声中彰显人民至上。为了了解工人阶级的状况,马克思制定了包含近百个问题的《工人调查表》;恩格斯观察工人生活与工作状况,撰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农村调查》《论十大关系》等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著作都是经过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而形成的。我们党注重建构调查研究的理论内容,确定调查研究的发展主题,理清调查研究的工作思路,明确调查研究的方法路径;塑造调查研究的实践样态,开展网上征求意见,在调查研究中解民忧、集民智、聚民心;阐发调查研究的价值立场,坚持调查研究牢牢根植人民,以人民群众的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的满意为第一标尺,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第一导向,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
 
在尊重人民创新中彰显人民至上。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品格和重要命题,是唯物辩证法批判性与革命性的必然体现。马克思摆脱颠倒认识与实践本真联系的“本体论思维方法”,开启“实践论思维方法”,正确把握思维与存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创新提供了根本生长点。人民在实践中,一方面总结事物内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形成理性认识,用以指导进一步的实践;另一方面形成联想、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使创新成为现实可能。中国共产党人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思维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推进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批判与建构相统一,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科学与价值相辉映,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用创新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在满足人民需求中彰显人民至上。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表现为矛盾运动过程,“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矛盾的解决是与矛盾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进行的。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问题意识,指出要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强调抓住关键问题,指出要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强调着眼实际问题,指出要不断回答人民之问,并作出符合实际的正确回答。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深入基层一线,往矛盾窝子里钻,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及时为群众解难点、疏堵点、除痛点,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把各项工作做到人民群众的心窝里,让党的“人民性”这一永恒的价值底色熠熠生辉。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医院党建论坛丨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基础
下一篇:医院党建论坛丨从理论体系高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分享到: 收藏

版权所有:营口市中心医院  地址:营口市西市区金牛山大街西13号
联系电话:0417-2955111 0417-2955333  传真:0417-2955222  
邮编:115003  网址:www.ykzxyy.cn  辽ICP备19016019号-1